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紫砂壺介紹與選擇


紫泥紫砂壺

本山綠紫砂壺

紫砂壺中國一種傳統茶壺,相傳源自宋代明武宗正德年間。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宜興紫砂礦土,泥礦屬沈積岩,每色礦岩相疊,由鱗片狀紫泥本山綠泥白泥黃泥紅泥構成,統稱紫砂泥。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


紫砂壺以江蘇宜興出產的最好。茶水在紫砂茶壺中即使過夜也不腐敗,在普通瓷茶壺中過夜茶水即不宜再喝;真正的紫砂茶壺只需接觸清水,表面即會產生少量白色粉狀一氧化氮,這是包漿的過程,再經過刷洗擦拭,顏色慢慢變深,光澤油潤,很值得欣賞把玩。過去有一說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這樣的壺在一些嗜茶人的眼裡是把好壺,這樣非常錯誤。不提倡此種做法,因為觀念錯誤有衛生問題,應該每次喝茶後都將壺中茶葉倒掉或者於次日倒掉,將壺用沸水滌淨後晾乾。

紫砂壺大體上屬於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歷史上許多著名製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顧景舟朱可心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

紫砂是多種不同顏色泥料的統稱,一般在天然環境中,可以開採出來紫泥、紅土、本山綠(淡黃色)、朱泥四種泥料。若單純只用一種泥料則稱之為清水泥,一般情況下常會用拼紫泥的手法,意指用特定的比例將這幾種原料充分混合,以達到不同顏色的目的,拿放大鏡看可以看到裡面有各種不同顏色泥料的小顆粒。而常聽到的段泥其實是由本山綠泥混合紫泥調製而成,原本是因本山綠泥成型不易,因此加入部分紫泥以利成型,稱之為「團泥」,後來因日久以訛傳訛,便成了「段泥」了。至於如綠泥、天青泥、大紅袍......等特殊顏色則是以上述泥料添加化學原料染色而成,原本在高溫燒成之下應是無安全疑慮,但因化工技術日漸蓬勃,紫砂壺品質良莠不齊,於是開始有安全疑慮的紫砂壺出現了。而隨著紫砂礦的停採,也開始出現了以一般陶土加黑心化工顏料偽裝成紫砂土的紫砂壺,重金屬溶出量超出正常值幾百倍,造成身體危害。但市面上有很多人教如何辨別化工壺,但著實不易,有經驗者一看便知。

以下幾個挑壺重點供大家參考

茶壺三要素壺嘴,壺把,壺身三個部分
三點成一直線:壺的嘴(出水口),壺把,鈕必須成一直線,換名話說,就是三點要對直(少數特殊造型除外)
比例要勻稱:各部分組合比例,應力求勻稱,同時要展現出落落大方的空間感。出水順,握感輕:壺嘴的出水務必順暢,手握壺把時,握感應力求輕盈,不費力。

出水順暢

一把好的壺出水一定要順暢,最簡單得當方式是將茶壺裝水,在倒水的過程中看水柱是否順暢且完整,用來判斷茶壺內部的細緻度。
精密度
藉由工法日益精進,茶壺的精密度也越來越高,精密度就是茶壺與壺蓋的間隙,精密度良好的茶壺,蓋上壺蓋後搖動,壺蓋不會與茶壺撞擊。如果精密度不足,搖動壺蓋會感覺很鬆,壺蓋會發出撞擊壺身的聲音。

Share:

0 意見:

張貼留言